2024年3月的末梢,柔暖的春风漫过高尊文化中心的窗棂,把《养育的智慧》课程里的墨香、恳谈与育人温度,轻轻揉进每一位听课家长的心底。那六天(3 月22日至27 日)的时光里,案头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养育的哲思与实操方法,而亲子学院院长唐鼎丰先生的一句指点,却像惊雷破开迷雾,让我对 “如何养好娃”与“何为家国情的深层联结,有了振聋发聩的新体悟 ——“当你想得到什么,就先付出什么。你的孩子不愿意上学,你就带着他去帮那些盼学却上不起学的孩子。”
初闻这话时,我指尖的笔猛地顿住。来上课前,我满脑子都是“怎么让孩子乖乖背书包上学”的焦虑,原以为能找到一套立竿见影的“管教技巧”,却没料到明师会把答案引向更辽阔的善意天地。恰在那时,窗外掠过几只北归的春鸿,翅尖还沾着晨雾的微凉,却依旧整齐地向着暖阳的方向振翅 —— 这画面忽然与唐院长的话重重重叠:春鸿要回到温暖的巢,得先越过千里山海的阻隔;我们想得到孩子的转变,也得先放下“要他改变”的执念,把目光从“我家孩子缺什么”转向“我能为别人做什么”。
此前,我正因孩子厌学的事整夜辗转:催他起床要闹脾气,提到作业就躲进房间,甚至说“上学没意思”。我满脑子都是“怎么改变他”,却从没换个角度想过 —— 或许改变,该先从“我自己”开始。唐院长的话像一把精准的钥匙,轻轻打开了困住我思维的锁:当我们抱怨孩子不珍惜窗明几净的课堂,不妨带他去看看那些在山坳里渴望书本的眼睛 —— 那些孩子可能天不亮就踩着泥泞走两小时山路,只为蹭一节临时搭在民房里的课;可能把铅笔头握到指节发白,也舍不得丢一张写过的练习纸,还会把课本包上好几层纸壳珍藏。若能带着孩子去帮这些上不起学的同伴:递去一本崭新的字典,蹲下来教他解一道算术题,或是和志愿者一起为破旧的教室修补漏雨的屋顶 —— 孩子定会在这些具体的付出里忽然懂得:自己每天抱怨的“上学”,竟是许多同龄人求之不得的奢望。
这何尝不是“春鸿计划”里藏着的精神?春鸿衔着希望飞越山海,把温暖带到每一片需要的土地;我们也该衔着善意连接彼此,让孩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里照见自己。就像课程里一位妈妈的分享:她曾带着抵触上学的儿子去偏远小学做小助教,看着儿子笨拙地教山里孩子折千纸鹤,听山里孩子睁着亮晶晶的眼睛说“我也想考去大城市的学校,看看高楼” 时,儿子忽然悄悄拉着她的手,小声说“妈妈,明天我想早点去学校,把我的故事书带来给他们看”。那一刻,没有说教,没有批评,付出的暖意已悄悄化作孩子心底的光 —— 这光能照亮他对“上学”的认知,让他明白读书不只是任务;也能照亮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善意,让他懂得“被需要”比“被满足”更有力量。
现在再想,唐院长的指点从来不止于“怎么养孩子”,更藏着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 的深层脉络。当我们把对孩子的小小期许,转化为帮助陌生孩子的具体行动,其实是把“小家”的育儿困惑,悄悄融入了“大家”的家国关怀里。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,不是遥远的“别人”,而是这片土地上与我们血脉相连的未来幼苗;我们伸出的每一次援手,递出的每一本书,都在为这片土地的明天浇灌养分。就像春鸿不会只顾自己归巢,还会为掉队的同伴引路,真正的养育智慧,也从来不是 “独善我家”,而是在付出中教会孩子: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,你与身边的人、与脚下的土地、与整个家国,本就紧紧相连,彼此温暖。
没有了
走进英联:
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企业优势 公司实景产品中心:
0.60mm Pitch 0.80mm Pitch 1.00mm Pitch 1.20mm Pitch 1.25mm Pitch 1.27mm Pitch新闻中心:
公司动态 行业资讯 常见问题 春鸿计划-助学应用案例:
马达应用马达应用洗衣机应用洗衣机应用PCB应用电子应用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数据传输关注英联